这个题目来自杨建五的一首诗,能够画画,又擅文字,这样的画家令人敬佩。“年年纸上觅新法”是一个画家的追求和实践,也是杨建五的作品成为今天的一个特殊风貌的必然性。
任何一个有所成就的画家在其家族生命长河中,都不是偶然成功的,杨建五的五世祖是清末著名画家杨世焯,而杨的老师又是尹金阳,杨家也自然成为了书画世家。有了家学渊源,那就要看地域了。从“八月湖水平, 涵虚混太清。”到“人生除泛海,便到洞庭波。”杨建五是拥有洞庭湖的人,无疑,在成为画家的道路上,他是幸运的。有了这种幸运就要“觅新法”了。总体讲杨建五的作品简练透着厚重,自然中饱含率性,虚实间彰显时空感,传统意识根深叶茂,现代创新意识凸显,具有家乡的归属感,整幅画面有着经验的深度和技艺的精度。
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在无时无刻中创新,书画艺术也不例外,但我认为,花鸟画的创新应该是更难一些,因为传统的峰巅实在是难以逾越,杨建五的创新,在其作品中却随处可见。我想这基于三点:一是他从小对书画的习练,多年来扎实的艺术功底;二是他一定有一颗超越前人的精神准备,与时俱进,与艺俱进;三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领地,那就是他血脉中的洞庭。
松竹梅、花、鸟同样也是构成了杨建五题材风格,但是他的花鸟画是有壮阔的成分在里面的。他的《墨团与竹缘》之一和之二,墨色浓重、竹节高雅高远高蹈。竹子,几乎成了某些画花鸟的人入门级题材了,看似门槛很低,进去了却博大精深。杨建五的竹类题材在他的《杨建五作品精选》中所占比例不少。他的竹叶是写出来,笔笔见力道、划划见深邃。他画的竹子具有某种知识分子的品质,竹子也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。有着对生命的追问和天下为己任的担当。他的竹子具有“建五”符合性,竹叶重叠纷杂、背景佐以淡墨,整幅作品充满的动势。在他的竹子里是有鸟的,这些鸟我命名他为“竹鸟”,因为这种鸟,只有在他的竹子里才能看到,在其它的画里,有其它样式的鸟存在。他的鸟,轻灵娇小,和竹子相得益彰。我们说鸟,自由的呼唤。因为,鸟与竹子形成了巨大的吸引,是竹子的灵魂的存在。是竹子的火焰,或者是欲望,是竹子的捍卫者。
我没有去过洞庭,我去过我们河北的白洋淀,我不知道洞庭的苇子到底长得是啥样子。《洞庭十月》《洞庭何所有》《天生不惧风浪险》《自由天地》等都是苇子题材。小时候我出生在东北的长春,每到冬天我家窗玻璃上铺满了冰花,那种坚决的笔触正像是杨建五画的苇穗,因为那是来自大自然,它产生的过程是毫不迟疑,快速着笔,浑然天成。我能想象到,到了秋天,洞庭湖岸边那些苇子在风中摇曳,我们看不清苇穗上的细碎的部分,它们只是来回摆动。这种自然现象和画家内心深处的认知相碰撞,它们“火势”猛烈,是空间的一种活动。杨建五在处理苇穗的时候,更像是用刷子来画,因为它们晃动着一种力量,画的灿烂,极富冲击力。而苇穗上的鸟,在这里却是安静和具象,与苇穗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我喜欢他的《听涛》《洞庭归来》这类的作品,墨力十足,夺人耳目。这是洞庭力量的一面,也是洞庭粗粝的一角。杨建五的大写意,是写意对洞庭的印证,写意又是对洞庭的印象的否定,写意对写意的生成,一个写意牵出另一个写意,另一个写意又衍生出新的世相,在写意表述的过程中,真相越来越远,但艺术也越来越近。这有点像悖论,那“听涛”的大鸟和曾经在水中而又上岸的鱼,如影随形、如梦似幻,到最后,洞庭的鸟和鱼是凝滞的,无法撼动,这就是写意的效果。
从大写意到《花间亦论飞》《一年之计在于春》这样细节处理,杨建五用心打磨着绘画语言,关注细腻和有思想的画面这样的画家不是很多,虽然花鸟画离不开那些俗常事物,但是又把这些事物重新组合,诉说着生命的灿烂,传递着画家对世界的解释。“新法”就是把固定的东西重新变换,注入自己的精神内涵,不但要新,还要常新,这样的画家是值得研究的。
杨建五的书法很好,我发现,他每幅作品的题款都不是随意的。他的书法总体上讲源于其画的笔墨又高于其书画结构,跌宕起伏而又含义深刻。比如在《人归山鸟归林》《幸福的家园》中的题款中,其笔法规整、安静、中规中矩,因为考虑到画面鸟有工笔特质。而在《洞庭归来》中其题写的“洞庭归来”就需要草书,凝滞和疾劲,与画面相对不急不跳,也就是说,在很快意地看完这幅作品的时候,再看题款,观者的心境是一样的。
还有就是杨建五更注重为作品起名字,这些题目又与画面主题有内在的联系,又提携了作品的精神气质。杨建五正值艺术的盛年。他的作品没有虚伪的成分,不矫饰,而是真诚地按照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地域进行创作,未来的作品也更令人期待。
2015-12-10
(陈德胜,诗人、艺评人、电视片编导,现居石家庄)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